城鎮(zhèn)供水處理工藝流程說明
(1)原水取水與預處理
原水:取自地表水(河流、湖泊、水庫)或地下水。
預處理:
預氯化(前加氯):投加少量氯(Cl?或次氯酸鈉)抑制藻類、微生物生長,減少后續(xù)工藝負荷。
預臭氧(前臭氧):投加臭氧(O?)氧化分解有機物、除色除味,提高混凝效果。
(2) 混凝-沉淀-過濾
混凝:投加混凝劑(如PAC、硫酸鋁)使膠體顆粒脫穩(wěn)。
沉淀:在沉淀池(如平流池、斜管池)去除絮凝體。
過濾:通過砂濾池或活性炭濾池進一步去除懸浮物和部分微生物。
(3)深度氧化處理
主臭氧氧化(后臭氧):
在臭氧接觸池中投加O?,高效降解農藥、抗生素等難分解有機物,并滅活病毒。
通常配套生物活性炭(BAC)濾池,利用微生物降解臭氧產物(如小分子有機物)。
UV/H?O?高級氧化:
紫外光(UV)激活H?O?產生羥基自由基(·OH),無選擇性氧化污染物,適用于微量
污染物的去處(如2-甲基異莰醇、土臭素等)。
UV/O?高級氧化:
UV與O?協(xié)同作用,生成·OH,氧化效率高于單獨臭氧,適用于微量污染物的去處(如2-甲基異莰醇、土臭素等)。
(4) 消毒(后加氯)
氯消毒:投加液氯或次氯酸鈉,確保管網末端余氯(0.05~0.3mg/L),防止二次污染。
(5) 清水池與供水
清水池:儲存消毒后的水,調節(jié)供水流量。
二次加氯:在出廠前補充氯,確保管網余氯達標。
輸配水管網:向用戶供水,期間持續(xù)監(jiān)測余氯和微生物指標。
核心技術
臭氧發(fā)生系統(tǒng)
獨特的板式結構設計,使放電間隙≤0.2mm,有助于提高臭氧產率及濃度,臭氧能耗≤5.5kw·h/kgO3,臭氧濃度≥350g/Nm3,
預臭氧可控制消毒副產物生成,可部分降解天然有機物和非活性致病微生物,
后臭氧以及結合紫外高級氧化可以有效殺滅隱孢子蟲、賈第蟲等加氯不易滅活的病原原生動物。
紫外線消毒殺菌技術
采用高效率高強低壓(中壓)紫外燈管,配套高性能的電子鎮(zhèn)流器技術,具有高集成化、高自動化等特點
適用于市 政污水、自來水、中水、回用水、油田回注水等領域的紫外消毒以及與O3、H2O2配合的高級氧化處理工藝領域中
可以有效的去除城市自來水中的微污染物(如2-甲基異莰醇、土臭素等)。
次氯酸鈉發(fā)生系統(tǒng)
高效電解技術,降低運行成本,高電流效率(≥85%);采用智能變頻電源,相比固定功率機型節(jié)能10%~15%;
優(yōu)化電解槽流道結構,鹽水利用率≥95%,噸水次氯酸鈉生產成本比行業(yè)平均低0.2~0.3元。
智能化控制,精準投加,實時監(jiān)測余氯、pH、流量,自動調節(jié)投加量。無氯氣副產物,相比液氯消毒,不產生三鹵甲烷(THMs)等致癌物,符合GB 5749-2022飲用水標準。
替代液氯消毒:適用于中小型水廠(1萬~20萬噸/日),避免液氯安全管理難題。
前加氯(次氯酸鈉)+后臭氧:抑制藻類生長,同時減少消毒副產物。
UV/次氯酸鈉聯(lián)合消毒:紫外光激活次氯酸鈉,提升殺菌效率(尤其針對抗氯病原體)。